【返回首页】
出现了产业出清优胜劣汰的正向态势。对此,尹志尧表示:“在产业初期,赛道比较火的时候,你很难去限制哪些人可以创业,哪些人不创业,所以一定是春秋战国形态,之后最后能生存下来的优质企业并不多,这是个客观规律。”
这时,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转型,其发展重心已从初期的、以填补空白和实现基本国产化为目标的“量的替代”,转向了对尖端性能、卓越可靠性和高度稳定性的“高品质追求”。国内设备厂商不再满足于满足中低端需求,而是将研发资源和战略目光聚焦于攻克高端制程如先进逻辑、存储芯片制造、突破关键“卡脖子”环节如光刻、薄膜沉积、量测设备,并致力于在核心参数、工艺稳定性、良率表现及长期服务能力上对标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。
资本侧也到了一个关键点上。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趋于火热,大约早于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进入快车道1-2年左右。不过鉴于创投项目通常有3-8年的周期,2018年至2024年投入的逾6万亿创投资金正逐步进入退出窗口期,形成了庞大的“万亿创投堰塞湖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8年以来投资机构普遍采用对赌协议来约束被投企业。如今,在退出通道收紧和市场环境变化之下,这些对赌协议的潜在风险已开始暴露。如果不能IPO,如何退出?创投基金管理人、一众LP/GP们的焦虑甚至导致了不少缺乏体面的法律纠纷。半导体设备市场同样面临这一问题。
在政策端,自去年三四月份以来,国务院,证监会等连续发布新“国九条”,“并购六条”等,并且将“活跃并购重组市场”纳入顶层设计,提出简化审批流程、完善配套服务、鼓励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,提出“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”。而且,针对LP“国资化”的现象,不少地方政府建立容错机制,允许国资基金通过并购微利或者亏损项目退出且免于追责。